可是,中国农村缺少教师,严酷的现实与农村教育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。 3 l& v) U7 G4 X# D7 a# l; `
. V; k5 }9 }8 X" S3 k
因为师范毕业生不愿意来,所以中国创造一个极具创意的名词——支教,可是,城市里来的支教教师支持了什么?支教原本就是中国教育的畸形产物,想依靠支教教师填补清退代课教师后留下空白,想依靠支教教师来描绘农村教育的蓝图,可能吗?一个无奈的产物,怎能肩负起农村教育前进的重任?于是,教育部在去年开出了一记记看起来很美的措施——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,每年补贴6000元;享受免费师范教育的毕业生要到农村去……不过,我却感到无尽的无奈,农村教育再也盼不来像代课教师一样坚守的教师了! ; D% E ]& g9 \2 z- H
2 B$ `& y T2 t- V$ Y
走吧,既然告别已经是最后的选择,代课教师只有告别,在只有清退而没有清退标准的政策之下,他们能有选择吗? 4 F+ j7 c. Y: i0 _1 ?' n( ~" N
& x3 q. L/ r1 s/ Z. V/ ]
走吧,既然清退已经不可避免,代课教师只能接受清退,在只有清退而没有清退补偿标准的前提下,在全国还有1/3省份的教育经费投入达不到《教育法》要求而没有受到任何惩处的情形下,几十年教龄老师仅仅获得几百元补偿,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!
. j
试想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》明确规定的“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标准”这样的法律条文都成为一句空话,这些编外教师,他们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吗?
我始终怀疑。 7 _, G; ~) ~0 `0 v* v
于是,我想到了当前一个热点关键词——钉子户,城市在拆迁时出现不肯搬迁人家,是因为这些人认为相关补偿不合理,于是他们也就成为了钉子户!在清退代课教师的大潮中,一些辛劳一辈子的老代课教师,即使几十年教龄也只获得区区几百元补偿,他们同样没有成为清退教师队伍中的钉子户,他们除了无奈,除了离开,已经别无选择,他们虽然不是真正意义的教师,但是,在这一场充满伤感与无奈的告别“盛宴”里,我们看到这一群体最后一次朴实无华,难道我们不应该为此感动吗?农村孩子需要这样的朴实无华,中国教育需要这样的朴实无华,可是,城市里许多教师已经失去了…… " E: o" H# v$ k% a
为农村教育付出一生仍清贫的代课教师可以选择沉默离开,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因为代课教师的沉默而选择沉默不语,每一个对代课教师怀有敬意的中国人民却不允许这样的沉默,在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里,更不该出现这样的沉默! ' c9 T! u c% y
, ~$ G2 R7 S- i2 p7 N. R
付出一生的代课教师应该得到的,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得到,他们的坚守他们的朴实无华不该被清退两字而一笔勾销!那么,谁来向这44万被清退的代课教师谢罪? g8 i4 [0 ^6 p Q8 ]8 y1 i& M8 t3 a